书记手牵手|“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党建联建共学

发布者:严继臧发布时间:2024-04-26浏览次数:114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新型财经人才,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新时代上财力量。2024423日下午,统计与管理学院党委、商学院党委与图书馆直属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共学,在图书馆七楼活力岛共同聆听由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丁晓钦教授带来的“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主题报告。统计与管理学院、商学院、图书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来自统计与管理学院党委、商学院党委、图书馆直属党支部、法学院党委的100余名师生参加学习。

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冯兴东在主持学习活动开场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深刻阐释和重大部署,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如何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希望通过本次报告的学习,大家对此有更多思考和收获。


IMG_8035

丁晓钦教授以“新质生产力在哪里提出?科学内涵、主要特征是什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怎么做?”三个问题引入,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提出与其丰富内涵,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出生产力发展应与社会阶段相适应的观点,阐述“三新一高”战略思想应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

丁晓钦教授接着从四个方面深入探索新质生产力:首先,必须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关键;要认识到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不仅是生产力的质态结构,还涉及到术语和方法论的革命;必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包括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定提升,以及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和新发展理念的根本遵循;应明确实践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





IMG_8059

丁晓钦教授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出发,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质态结构提升需要各要素的优质化和组合的优化,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方面,丁晓钦教授以马斯克与杨元庆的对话为例,指出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需要依靠自主创新,补全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坚持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发展。





IMG_8182





IMG_8196


商学院正处级专职组织员薛丽萍作总结发言。她感谢丁晓钦教授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精彩解读,指出高效率、高科技、高质量同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创新基地,应发挥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推动的主导作用,为教育现代化事业交上满意答卷。本次“书记手牵手”党建联建共学是统计与管理学院党委、商学院党委与图书馆直属党支部联建共建的良好开端,期待未来三家单位能继续深入开展联组学习,以党建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统计与管理学院发展对象徐源娅:本次报告让我深感启发、收获良多,让我对新质生产力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新质生产力作为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生产力新形态,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的层面,更涉及到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升级。这种综合性的变革,使得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深刻认识到,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和掌握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统计与管理学院预备党员刘岸鑫:通过学习“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我认识到作为博士研究生也应该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传统,勇于探索未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实践与创新,努力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商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符佳敏:本次讲座让我学到旧质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的区别,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及其对我国发展的重大意义。90多分钟的讲座,丁教授由浅入深,将这一复杂宏大的概念拆分,便于我们理解。从“新质生产力”短短的五个字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发展理念的转变,看到了祖国对创新的重视,对绿色环保的坚守,对新时代中国未来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尽管目前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是我们相信,这将是一条正确且终将成功的道路。就像“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样,“新质生产力”也将是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中又一个掷地有声的提议!

图书馆直属党支部冯经纶:丁晓钦教授的讲座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要求,为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讲座突出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本场讲座的学习,我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意识到其在新时代教育和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这为未来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指导。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将新质生产力的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和教育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地址:中国上海市杨浦区国定路777号
邮编:200433
院办:021-65901099 021-65901079
本科生教务:021-35312698、021-65901229
研究生教务:021-65901076、021-65901229
版权所有©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扫码关注我们